展開選單

網站服務選單

登入

頁面路徑列表

\ 本月大人物 /

「你要在沒有人期待的地方表達關心,留下細緻的心意。」──專訪建築師托馬斯.海澤維克

  • 字級



(照片提供 / 海澤維克工作室 ©Heatherwick Studio)


英國建築師托馬斯.海澤維克(Thomas Heatherwick)在他的著作《人本建築》指出,我們正遭受名為「無趣」的瘟疫攻擊,現代人被乏味的建築包圍,大腦已經被餓壞。他在這次訪談中重申,有時我們會忘記,建築是公共生活的背景。作為設計師,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是個巨大的責任,並要記得問:這些建築,每天給路人帶來什麼?

他相信建築不僅是功能性的載體,更是我們的生態環境,並具有情感交流的角色地位。然而,近代建築往往太注重經濟效益與效率,設計過於薄弱,導致公共體驗的貧乏。因此他呼籲,不論是建築師,或每一個過路人,都該來一場革命,改變思維,讓建築重拾人性與趣味,挽救我們的生活品質。

▌人性對美的需求

美學常被視為難以定義、見仁見智的事,但海澤維克簡單明暸地分析了「美」的內涵。他認為,人類對審美與趣味有著基本的需求:我們天性好奇、聰明,喜歡有趣和具有複雜性的事物;無趣則會使人失去動力、感到抑鬱。

另一方面,如果事物完全缺乏秩序、對稱和重複性,則會讓人感到混亂不安。在書中他以音樂為例,當旋律中的「複雜性」與「重複性」達到平衡時,便能創造出讓大多數人覺得美麗動人的作品。

海澤維克的團隊努力突破制度的局限、挑戰利潤導向的思維,目的是設計出更合乎人性、對大眾福祉真正有益的建築。

何謂貼近人性、與人產生共鳴的設計呢?「在工作室裡,我們喜歡專注在人們會觸碰的建築細節上。比方說過馬路時腳下的導盲磚,我很喜歡雖然隔著鞋子,仍能感知地面紋理的差異。再比如電梯按鈕、扶手之類,這些日常會觸碰的細節,時常被人忽視。」海澤維克認為,建築界通常太過強調宏偉的結構,而忽略一些實際影響感受的細節。然而,就是這些細微的設計,才是創造意義、趣味或幽默的地方。

「像我們為倫敦奧林匹亞展覽中心設計的電梯按鈕,就是把文字本身變成按鈕,形狀讓人出乎意料,觸感與一般電梯按扭完全不同。以整棟建築的預算來說,這是個成本很低的設計,卻能帶來真正的互動和驚喜。」

他說每個人其實都有『圖像辨識』的能力——畢竟我們一輩子都住在各種建築物裡,摸過成千上萬個無聊的門把、按鈕和扶手。但若設計師能在這些熟悉的事物上作點巧思,就能溫暖人的心。「你要在沒有人期待的地方表達出關心,在大家以為只有『大事』重要的地方,留下細緻的心意。


▌靈感來源與AI無法取代的部分

從倫敦新款雙層巴士、2010年上海世博英國館「種子聖殿」、2021年紐約哈德遜河上的小小島(Little Island)、2023年東京「麻布台之丘」,工作室源源不絕的創意從何而來?創作過程又是如何?

海澤維克說,「我總是到處尋找靈感,這也是為什麼我的工作室充斥著各種東西——從樂器、珠寶製作工具,到彈簧、梳子、巧克力模具,甚至矽膠披薩。這些物品都蘊含可能有用的線索。」他也表示,「靈感不僅來自我自己,還來自委託人、合作夥伴、團隊間的對話。當我無法確切說出靈感來源時,反而會感到高興——就像是一種共同的發現。我最重要的工具是『對話』,把問題攤開來聊、交流各種參考資料,然後開始初步設計或實驗,不論是使用模型、電腦或其他方法。

隨著 AI 逐漸滲透各行各業,怎麼看待「真人建築師」無法被取代的價值?「對我而言,所有科技都是工具,AI 也是另一種可以善加利用的工具。但我很難想像 AI 能夠去愛、去關心、真正投入,或擁有那些能帶來最有趣成果的觀點。我樂觀地認為,如果我們將 AI 與富有想像力的人腦結合,就能敘述一些非常精彩的故事。


海澤維克工作室致力於讓我們的周遭世界更加歡愉、引人入勝。(圖片來源 /  Heatherwick Studio )


▌建築應該是一份禮物

海澤維克認為,建築該像一份禮物,能夠慷慨、幽默、散發邀請感,甚至對路人訴說故事。建築應該以能夠屹立千年的視角來設計,讓每一代人、每一位路過的人,都能感受到驚喜與美。他在書中提出一個很實用的法則:建築必須從三個視距——遠距、中距、近距——都能展現趣味和吸引力。

他解釋,「有些優秀的都市設計師已經提供很多寶貴的線索,告訴我們未來的設計方向。他們提到,我們的視線是左右而不是上下移動的。我們會特別注意建築物的一樓和二樓,尤其是它跟地面的連接處。因為人就是活在地面,不是懸浮在空中的無人機。我們走路、騎車、搭公車、溜直排輪、甚至爬行——世界是我們在地面上體驗的。


海澤維克說,建築必須從遠距、中距、近距都展現趣味和吸引力。(圖 / 人本建築)


而好消息是,他說讓建築物的低樓層變得有趣又吸引人,其實成本不高。現在比以往有更多的藝術家和創作者,若大家都把建築外牆當作畫布,作品便能被更多人欣賞和體驗。

現在人們時常檢討大樓的高度,雖然高樓讓人感到壓迫,他卻另有想法,「如果讓開發商多蓋一兩層,同時要求他們把多賺到的錢,投資在一樓和二樓的使用體驗上,那才是對社會最慷慨的做法。高樓層的設計可以簡單一點,但要確保它們有回饋到地面樓層的品質。

▌少,真的是多?

現代主義把裝飾視為罪惡,可是,人類對裝飾的喜愛卻是本能。所以海澤維克質疑現代極簡設計的迷思:少即是多嗎?或者,少其實就是少?

「看看150年前的建商和建築師,他們當時蓋了數百萬間房子,還會加入一些讓人感覺更有人味的細節。但隨著時代變遷,他們發現這麼不做,從商業角度來看完全可行,還找到一套說法來合理化這件事——建築設計圈給了他們一個方便的口號:『少即是多』,還有『裝飾是罪』。這些說法,讓他們可以把細節視為浪費錢的多餘東西。」海澤維克認為,建築的外觀不可能完全抹殺文化元素,特別是在大城市裡,「建築物包圍我們的生活,我們需要更愉悅、更有參與感。都市的建築通常很高大,自然對環境有著深遠的影響,所以建築應該對社會有正面貢獻。

他強調,建築物不需要長得奇形怪狀才有吸引力。「回顧歷史上那些大量興建住宅的時期,特別是在英國,那時的房子多半是簡單的方盒子,但裡面有很多讓人感覺親切、有溫度的細節。如今我們對有趣、有個性的東西那麼飢渴,正好說明我們的需求有多強烈。」

▌何謂成功的設計?

問到自認為過往最成功的作品,他說,「我們工作室最成功的案子,是那些能夠洞察人類情感、並以此為依據的設計。成功是能真切地回應人們的感受,並培養對此的敏感度。我認為這分敏感從一開始就存在,而我們作品所得到的正面回饋,鼓勵我更深入地探索。

他提到一個名為「Soundscape」的計劃,「這項設計是經過一年多的展覽、諮詢和公眾投票後選出的。我們會把韓國首爾的鷺得島(Nodeul)改造成一條多層次並富有戲劇性空間的走道,人們能夠在擁有生物多樣性的美麗景觀中,進行音樂表演和藝術活動。這個設計的靈感來自首爾的山區地形,以及聲波的圖案。」


位於首爾漢江上的「鷺得國際藝術島」。(圖片來源 /  Heatherwick Studio )


世界上有許多人從小在無趣的建築中成長與生活,早已視之為理所當然;但海澤維克要以《人本建築》大聲疾呼:無聊的建築,是對人性需求的忽視。建築不只是用來容納人的功能性空間,更是承載生活的背景;設計應更有幽默感與膽量,更富想像力與人文關懷。那些我們每天經過、觸碰的細節,只要多一分心思與趣味,就足以改變我們對城市與生活的感受。

海澤維克宣揚的理念與實踐也彷彿在提醒大家:我們可以,也值得活在更美麗的環境裡,過更有趣味的生活。


人本建築: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設指南

人本建築: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設指南



 延伸閱讀 


上下則文章

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

回文章列表

關閉

主題推薦

你想終止惱人的年節對話嗎?試試看跟對方聊這幾個話題

有一點禁忌、有一點難解、有一點傷痛,有一點不敢面對,可能會聊不下去,但如果話題繼續,你們將重新認識彼此。

4716 0

OSZAR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