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記得以前讀投資類書籍時,我的朋友問我「所以哪幾支股票可以買」,我回答他「我哪知道」,養生類書籍也面臨類似的困境,那就是「到底怎麼養」,這比較好答,不過,大家對於事物背後的成因往往興趣缺缺,只想知道吃什麼可以好什麼,追求立竿見影,也造就了眾多偽科學的興起,比如沒有醫學支持的,過度推崇單一的食物,但《腸道.大腦.腸道菌》,不是這樣的書。
《腸道.大腦.腸道菌》更像是一本科普書,它詳細的講述了大腦與腸道間的關聯,舉凡憂鬱焦慮之類的情緒問題,到大腦本身的健康,都與腸道的健康和腸道菌有關,從前認為人體是機械,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概念已經過時。現代認為人體是一部精密的電腦,健康其實是全身性的健康,腸道菌與大腦間的關係千絲萬縷,也是最近最新的發現,腸道菌叢的健康與否可以影響大腦,這其實是一個常見概念的反過來說,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感到壓力焦慮,由大腦影響腸道的經驗。
我媽以前要到婆婆家都會腹痛,這就是大腦壓力和腸道間有直接關連的證據,但是這本書更細微的講解了,腸道的健康也會影響大腦的思路,維持腸道的健康就是維持大腦的健康,書中並舉出多個醫師親自看過的案例說明,大腦是如何與看似遙遠的腸道有緊密的關聯,治好腸道就是整治大腦。
其中最有趣的,應該屬小鼠的腸道菌實驗,把活潑小鼠的腸道菌移植到膽怯小鼠的身上,膽怯小鼠開始變得愛交際,所以你不是內向或I人,你只是腸道菌叢可以調整,我們往往認為個性,是受到從小生活環境和一路走來的經驗所影響,但是本書也提到,小時候成長時受到的壓力或忽視,也會改變我們腸道裡菌叢的發展,從而互為因果的影響了我們面對世界的方式,這是我之前從來不曉得的知識,而這樣的知識書中有很多,讀來非常有趣。
本書可以算是我讀到的養生書裡走在相當前面的一本,當其他書還在治療改善徵狀時,本書已經切到科學的前沿,去說明腸道健康與腦部健康的關係,我們本來以為無從下手的腦部健康,其實靠調整腸道健康就可以達到,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想法,同時也十分的樂觀,樂觀也是健康的一種,想必作者的腸道菌一定百花齊放十分多樣性又正面健康。
那麼,要怎麼做呢?其實擁有健康的腸道菌和腸道環境,是一件並不困難的事,和之前讀過的養生書可以說互相證明,所有的健康都以攝食為先,而攝食正是調整腸道菌的方法,我們所介意的內外皆美其實答案就在腸道,這是一個令人意外的發現,但卻是一個科學事實。
簡單的來說就是包含多樣性,就是多吃各種不同的植物來源、避免加工食品、多吃發酵食品和益生菌、減少飲食份量、斷食可以重設腸道,壓力傷心時不要吃東西,以及營造快樂的用餐環境,都是活得好的人本來就在做的事,但這是由最新的科學來證明我們流傳已久的智慧,《腸道.大腦.腸道菌》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閱讀體驗。
01.個人意見:「從前我覺得養生婆婆媽媽,繚繞著枸杞和紅棗的氣味,現在倒覺得那氣味親切且重要。」
02.個人意見讀楊定一《療癒的飲食與斷食》:「像這種不追求痛苦的態度我個人極為激賞。」
03.個人意見:「喝不喝西芹汁,是個人自由的決定,養生有時走得太遠,就會進入玄學的領域。」
04.個人意見:「宋晏仁醫師這本書就像某種白馬王子,這是我見過最有童話故事意味的書寫。」
05.個人意見:「麩質的真正影響也許在我們這代不會被真正發掘,我們只能像瞎子摸象一樣。」
06.個人意見讀陳月卿《時時刻刻微養生》:「本書雖然書名有個微字,但是一點也不微,談的是人生的大題目──你想怎麼活。」
07.個人意見:「成功的養生書寫作,必須要帶有那種『你做了高興才最有用』的態度。」
08.個人意見讀《當爸媽過了六十五歲》:「養生養的,正是人生來到後半場時的資本。」
09.個人意見讀《 腸道.大腦.腸道菌》:「你不是內向或I人,你只是腸道菌叢可以調整。」
按下方作者追蹤按鈕(須登入),更新通知不漏讀!
作者簡介
「年輕時失戀,可以徹夜飲酒或奔入雨中,中年失戀不能做這些,因為會頭風發作。」
───
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,以藝術投資為興趣,時尚評論部落格「個人意見」格主。著有《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》《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指南》《個人意見之愛情寶鑑》以及《個人意見之完美的任性》。
回文章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