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開選單

網站服務選單

登入

頁面路徑列表

不讀不知道!

讀《你的人生,他們六個說了算》——我們都是神經傳導物質的奴隸?

  • 字級


《你的人生,他們六個說了算》是一本在談神經傳導物質的科普書,書裡介紹了 6 種物質,並教你如何調控它們,讓身心狀態達到顛峰,例如,書中分享讓人印象深刻的刺激分泌多巴胺的方法(多巴胺是一種讓你產生動力的神經傳導物質)其中一種竟是洗 14 度的冷水澡 60 分鐘,洗完你的多巴胺濃度會比原本高 2.5 倍!除此之外本書還有更多調控神經傳導物質的辦法,有些會令人發笑,有些則會令人驚訝。作者 David JP Phillips,是一位瑞典國際演說家、說故事專家,他在TEDx的三次演說影片名列人氣排行榜,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擁有超過一億次的瀏覽。接下來,我們先從「你,其實無法控制你自己」開始說起——

1. 你,其實無法控制你自己

在讀《你的人生,他們六個說了算》的前言時,我腦中就自動跳出了這個想法——我們控制自己的能力有限。

例如,我要吃蘋果、我要與這個人共度餘生,這些想法,看似都是你自己做的決定,但其實不是。做這些決定的,其實是你體內的 6 種神經傳導物質:多巴胺、催產素、血清素、皮質醇、腦內啡和睪固酮。

會產生我要吃蘋果的念頭,是因為你的身體需要熱量,所以大腦釋放多巴胺到你的血液中,進而引發你找一顆蘋果來啃的動力;會產生我要與這個人共度餘生的念頭,是因為你與曖昧對象對到眼,並持續互看了幾秒,所以大腦釋放催產素到你的血液中,進而引發你向對方提出約會邀請。

簡言之,我們都是神經傳導物質的奴隸。我命由神經傳導物質,不由我。我們至今做的所有決定,都是由傳導物質所驅動的,而非真正的自主選擇,這就是哲學家常說的「自由意志只是幻覺」。換句話說,如果想要真正做到自主選擇的話,那就是有意識地刺激大腦,進一步地自我調控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,而這個觀點就是這本書的核心思想。


你的人生,他們六個說了算!:決定你一生的六種物質

你的人生,他們六個說了算!:決定你一生的六種物質



2. 為什麼是這 6 種物質?

多巴胺、催產素、血清素、皮質醇、腦內啡和睪固酮,書裡為什麼專門介紹這 6 種物質?難道其他物質不重要嗎?要知道,我們體內可是有 150 種左右的神經傳導物質,為什麼作者只抓這 6 種出來講?是不是刻意排擠其他物質?

作者解釋,只講這 6 種物質是有道理的,因為它們有三大特性:立即見效性、可自主製造性和簡單性。

立即見效性,指的是當大腦釋放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到你血液裡時,效果馬上就出現了。例如你身體缺乏熱量時,大腦釋放了多巴胺,就會立即引發你找食物來吃的動力。如果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比較遲鈍,有遲滯效應的話,那就太難掌控了。我們要像斯多葛學派的學者一樣,只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事情。

可自主製造性,指的是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可以由自己的意志來製造,也就是說這些物質是可控的。當你想製造它時,你可以做特定的事情讓大腦製造它,例如你選擇與親友互動,就能增加催產素。這有點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的感覺。同理,當你不想製造它時,你只要避免做特定的事情即可。

簡單性,指的是製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方法很輕鬆、很簡單,不需要你耗費大量能量就能製造。想讓大腦製造血清素?曬個太陽就可以了;想讓大腦製造催產素?做個利他行為就可以了。

作者把這三大特性組合成一個篩選器,從人體內的 150 種神經傳導物質開始篩選,篩篩篩,篩到最後就剩這 6 種物質。


3. 做什麼事可以一次集齊 6 種物質?

多巴胺,讓你產生動力;催產素,讓你感到幸福;血清素,讓你感到快樂;皮質醇(降低),讓你感到壓力下降;腦內啡,讓你感到愉悅;睪固酮,讓你感到有自信。以上 6 種物質可以帶給我們很多正面影響,讓我們在生活中感覺到「成功」,那麼,做什麼樣的事情可以一次集齊這 6 種物質?畢竟我們每天兩點一線,整天忙工作,忙完直接回家睡覺,實在是沒心力再做多餘的事情。如果有那麼一件事情可以同時集齊 6 種物質,那不就很省時省力且相當划算嗎?《你的人生,他們六個說了算》最後有附上一張表格,表格的內容大意是「做哪些事可以刺激哪種物質分泌」,例如肢體接觸可以刺激催產素分泌、吃巧克力可以刺激腦內啡分泌,而運動可以同時刺激多巴胺、血清素和腦內啡的分泌。然而,閱讀本書過程,我發現有兩件事情,做了可以同時刺激全部物質的分泌,那就是「性行為」和「回憶」。再進一步分析,我認為「回憶」是最划算的,因為你只要動點腦想想往事,就可以得到相對應的物質,例如回憶自己曾走在草原上曬太陽,你就能得到血清素,這太輕鬆簡單了!再懶一點,你可以睡前躺在床上回憶,邊回憶,邊等著入睡,睡著後搞不好還做了相對應的美夢,根本是「摸蛤兼洗褲」。


4. 多巴胺幸福與催產素幸福

人類的祖先相當厲害,為了讓人類更利於生存,他們把神經傳導物質演化成「一物多效」,也就是一種物質有多種功效。例如多巴胺讓我們產生動力、慾望和幸福感,同時也對我們的長期記憶有益。就因為這樣一物多效的特性,物質與物質之間所對應到的功效就會重疊,例如多巴胺會產生幸福感,而催產素也會產生幸福感。這是好事還是壞事?大多人可能覺得是好事,因為他們認為,原來幸福感隨隨便便就能產生。但我認為是壞事,因為這兩種物質產生的幸福感也有區別,一個好,一個壞,但人們很難分辨兩者。

我曾在日本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的《理想生活指南圖鑑》讀到,多巴胺帶給人的幸福感往往無法延續,短時間內就消失了;而催產素帶來的幸福感則可以存在長長久久,不會消失。所以如果你想讓生活過的更理想、更幸福的話,那麼你應該要追求「催產素幸福」,而不是「多巴胺幸福」。

多巴胺幸福,指的是你得到了外在成就而感覺到的幸福感,外在成就例如考試考滿分、運動比賽奪冠、發票中獎、升遷等等。然而,這種幸福感只能維持 2-3 個月。曾經有一份對彩券高額獎金得主的調查顯示,中獎帶來的幸福感,頂多維持兩個月。兩個月後,中獎者的幸福感會消失殆盡。

多巴胺幸福無法長存的原因,是因為多巴胺會讓人變的貪婪、讓人變的「想要更多」,也就是多巴胺上癮。但你最後沒辦法真的拿到這麼多,所以會感到不幸。

催產素幸福則不一樣。催產素幸福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幸福感,當你心存感恩、與人聊天、利他、抱嬰兒時,你會感到催產素幸福,而這樣的幸福不會變質或消失,因為它不會使你變成一隻貪婪怪獸。


5. 如何避免多巴胺上癮?

上個篇幅提到,我們常常因為追求外在成就而不小心多巴胺上癮,讓人變的貪婪,例如月薪 5 萬不夠,你想要 10 萬,但當你拿到 10 萬後,你又想要 20 萬,拿到 20 萬後,你又想要 40 萬,無限循環,直到你得不到想要的數字;又因為得不到,你體內的多巴胺濃度暴跌,隨即感到悵然若失。

那要如何避免多巴胺上癮?《你的人生,他們六個說了算》給了相當詳細的解答。

作者在書中提到很多種方法,但只有一種最令我印象深刻,那就是「分批接受刺激」。假如你陷入了多巴胺上癮,開始永無止境地想得到更高的薪水,那麼戒掉這個癮的做法,就是先停下來,暫時拋開繼續賺錢的念頭,然後先享受你目前的成果,適應一下新的收入,平穩一下多巴胺濃度;享受完、適應完之後,再繼續想辦法賺得更高的薪水,然後以此循環。

除了追求外在成就會造成多巴胺上癮之外,追求娛樂也會,例如追劇。當你一次把 10 集的劇一次追完,就是多巴胺上癮的表現;整部劇追完後,接下來你會因為沒有新集數可以看,而感到悵然若失。解法,就是不要一次全追完,你要每看完一集就停下來反芻一下,上網跟陌生人討論劇情也好,看看演員的背景故事也好,總之就是不要直接看下一集,我們要遵守分批接受刺激的原則,分批接受刺激。

這本書讓人一次就能獲得 6 大神經傳導物質的知識,另一個推薦這本書的點,是作者本身就是說故事專家,擅長把難懂的專業術語轉化成輕鬆有趣又好懂的文字。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認識神經傳導物質的入門書,啃起來輕鬆無負擔,就像是在吃沙拉一樣。最後,推薦《你的人生,他們六個說了算》給所有想要調整身心狀態的朋友。

你的人生,他們六個說了算!:決定你一生的六種物質 (電子書)

你的人生,他們六個說了算!:決定你一生的六種物質 (電子書)


文/作家:進化村站長 施定男



延伸閱讀

 

上下則文章

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

  • 孤獨的形狀,自定義

    孤獨、寂寞、獨處、獨身......可以用來形容「一個人」狀態的詞彙如此之多,但單/獨、雙/對、寂寞/狂歡並非二元對立,如果孤寂,在於瞭解自己,何不自定義?

    2959 1

回文章列表

關閉

主題推薦

孤獨的形狀,自定義

孤獨、寂寞、獨處、獨身......可以用來形容「一個人」狀態的詞彙如此之多,但單/獨、雙/對、寂寞/狂歡並非二元對立,如果孤寂,在於瞭解自己,何不自定義?

2959 1

OSZAR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