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90%的病,控糖就會好》作者潔西.伊喬斯佩是個法國人,這本書初讀,就像聽法國人坐在咖啡店裡沒完沒了的聊天,但最後卻聊出深度,講出有意義的內容,前面聊天的鋪墊,都為了後面的結果。我去看了她有五百萬追蹤的IG,她不止在乎血糖,還很時髦,帶有那種時裝雜誌盛讚的,法國女人不經意的魅力。
我覺得這種不經意的魅力,隱隱地在這書的夾縫中呈現,飲食控制有時候寫起來苦大仇深,斤斤計較,但本書卻讓人放掉計算卡路里、不再依靠意志力,就能按照書中的方法,輕鬆的得到比較健康的身體和比較輕盈的體重(但體重不是本書的重點,而是健康)。在談論這一切時,還能口氣平易近人,以一個一個個案的小故事,來帶出想要傳達的重點。
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
書裡最大的重點就是平衡血糖的上下波動。避免血糖劇烈波動,根據本書,有許多好處,大概就是中文書名的靈感來源──就是大概90%的病,從心臟病到糖尿病,從月經不調到皺紋,都是因為血糖劇烈波動引起的。那要怎麼做到讓血糖不劇烈波動呢?本書給出一個法國女人式的輕鬆自在,卻又其實高度自律的答案,說起來很簡單,最大的原則是進食的順序,那個順序就是先吃蔬菜之類的纖維、再吃蛋白質,最後吃澱粉。
就這樣,不須計算卡路里,不用斷食,只是調整食物進到胃裡的順序,就成功了一大半,其它的內容包括飯前喝一杯加了醋的水、早餐不吃甜的,如果想吃甜食,當作飯後甜點,不要當作零食,以及飯後做點運動,她有科學的研究去佐證這些動作,可以讓血糖不劇烈波動,因此就可以避免那些疾病。
在這裡我想談談養生書的態度,讓我們面對一個事實:養生是一種有餘裕的人才在做的活動,而養生創造的,也是餘裕,那餘裕是活得更好更久,延長健康的時間,但是要想到這一步,得經濟安定、精神穩定,所以大部分的養生書跟減肥書最大的差異,就在那個隨性的態度。
養生可能可以順便減肥,但是減肥書有個減掉幾公斤的目的性,所以有時候有種咬牙切齒感,養生因為講求的是餘裕,所以成功的養生書寫作,必須要帶有那種「你做了高興才最有用」的態度。本書則是箇中的翹楚,儘管書給出許多建議,但是做不做,怎麼做,做多少,都操之在你,有完全做到固然好,沒有做到,做一部分,也是比沒做要好,這種態度,我很欣賞。
因為作者知道人生的煩難,前面提到的進食順序,很可能被一盤西班牙海鮮飯給打敗困住,但作者卻說,只要飯前吃點蔬菜,有稍微盡力就行,她也沒讓大家放棄甜食,因為吃到甜食會讓人愉快,是科學驗證過的事實,不違背人性而順著人性走,才是養生的真諦,在能力範圍內做可以做的,就很足夠。
這種輕鬆優雅不大驚小怪的態度,非常美麗,養生本來就是有餘裕的人,去做有餘裕的事,本書深得養生的真諦。
01.個人意見:「從前我覺得養生婆婆媽媽,繚繞著枸杞和紅棗的氣味,現在倒覺得那氣味親切且重要。」
02.個人意見讀楊定一《療癒的飲食與斷食》:「像這種不追求痛苦的態度我個人極為激賞。」
03.個人意見:「喝不喝西芹汁,是個人自由的決定,養生有時走得太遠,就會進入玄學的領域。」
04.個人意見:「宋晏仁醫師這本書就像某種白馬王子,這是我見過最有童話故事意味的書寫。」
05.個人意見:「麩質的真正影響也許在我們這代不會被真正發掘,我們只能像瞎子摸象一樣。」
06.個人意見讀陳月卿《時時刻刻微養生》:「本書雖然書名有個微字,但是一點也不微,談的是人生的大題目──你想怎麼活。」
07.個人意見:「成功的養生書寫作,必須要帶有那種『你做了高興才最有用』的態度。」
按下方作者追蹤按鈕(須登入),更新通知不漏讀!
作者簡介
「年輕時失戀,可以徹夜飲酒或奔入雨中,中年失戀不能做這些,因為會頭風發作。」
───
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,以藝術投資為興趣,時尚評論部落格「個人意見」格主。著有《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》《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指南》《個人意見之愛情寶鑑》以及《個人意見之完美的任性》。
回文章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