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開選單

網站服務選單

登入

頁面路徑列表

子選單列表

一起看圖文

諶淑婷/我們可以是媽媽,同時也是發光發熱的專業工作者!──讀繪本《媽媽為什麼要上班?》

  • 字級


作家讀書筆記bn

當了媽媽後,我正式離開了全職工作,家人難免覺得可惜,問我怎麼不把孩子交給保姆或托嬰中心照顧?我告訴他們,此時此刻,好好把寶寶照顧長大就是我最重要的工作。不過這份工作是階段性的,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,我開始接一些兼職工作,時間沒有那麼穩定,偶爾也必須讓他們待在學校晚一點,或是請家人代為照顧。

當時四歲的兒子告訴我,上學的日子他什麼也不喜歡,唯一喜歡的,是放學時看到媽媽來接他。「其他的沒有一個喜歡。」我聽了有點難過,兒子察覺到我的情緒變化,馬上問我:「媽媽,你知道我還喜歡什麼嗎?」「什麼?」「我最喜歡緊緊抱住媽媽了!」 孩子溫暖聰慧的心,拯救了當時的我。

從那時起,孩子便不時問我,「媽媽在做什麼工作?工作的對象是誰?有趣嗎?」有時我會老老實實的回答,「我很喜歡我的工作,可以幫助很多人,很有意思。」有時我會故意逗逗他:「賺錢是為了買好吃的、買玩具啊!」無論是什麼答案,孩子都會露出滿意的笑容,「媽媽為什麼要上班」成了和「孩子為什麼要上學」一樣重要的問題。

《媽媽為什麼要上班?》是兒童文學大師羅大里(Gianni Rodari)向職業婦女致敬的童書作品。文字來自當年他在報紙專欄上回答小讀者:「媽媽為什麼要上班?為什麼不能整天待在家裡?」他以簡潔、輕盈又有趣的方式,提供了溫暖的答案。

媽媽為什麼要上班?—關於愛與成長、家庭與自我的提問

媽媽為什麼要上班?—關於愛與成長、家庭與自我的提問

在閱讀這本書時,我們必須先回到70年前,那可是我們阿公、阿媽當爸媽的年代,不難想像,這個問題有多難回答!就算是童稚的口吻,我們也能察覺當時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既定期待,女性離開家庭與子女,根本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,許多女性被迫在陪伴孩子成長與取得工作成就之間痛苦拔河。

羅大里先是同理了孩子依戀媽媽的心思,哪個孩子不希望家裡有位可靠又疼愛自己的大人,打理好舒舒服服的生活呢?但羅大里又說了:「你媽媽從事的工作一定是有幫助的。」可能是畫家、醫生、老師,但無論如何,媽媽回到家的時候,一定會張開雙手擁抱孩子。


(圖 / 媽媽為什麼要上班?)


書裡一再的說,媽媽不只是做家事的媽媽,也是重要的人、了不起的人,能在職場發光發熱!所以想念媽媽的孩子可以嘗試分攤家務,修正「女性是家庭照顧者」這個「約定成俗」的文化假設。

另一方面,也能給孩子更多的思考,為何我們只問媽媽「為什麼不能待在家裡照顧我們?」沒能好好陪伴孩子的愧疚感,也會出現在爸爸心裡嗎?以及,有沒有什麼更好的作法,可以讓父母兼顧家庭與工作?以瑞典為例,在孩子滿8歲之前,雙親能夠減少四分之一的工時回家陪伴孩子;在孩子12歲之前,另外享有每年120天「臨時親子假」,可以待在家照顧孩子,還能領取八成薪資。英國則是推動彈性工時法案,有照顧需求的員工,得以申請兼職、彈性工時、壓縮工時和居家上班等要求。

相較之下,臺灣媽媽不是在產假或育嬰假結束後就「順勢」離職,就是把孩子交給托嬰中心和幼兒園,每到下班時間就焦急不已,過著蠟燭兩頭燒的育兒生活。我們期待,臺灣在職場與家庭的性別平等,未來能往更好的方向走。

我們可以是媽媽,同時也是專業工作者;我們喜歡在工作回家後,和孩子彼此擁抱,也喜歡貢獻自己的智慧,改變這個世界,讓孩子能活得更好、更精采!

 


媽媽不只是做家事的媽媽,也能在職場發光發熱。(圖 / 媽媽為什麼要上班?)



作者簡介

作家、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。
曾任報社記者,現為「半媽半X」自由文字工作者,育有一狗二孩三貓,
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。
著有《迎向溫柔生產之路》繪本《一百萬個親親》
合著《餐桌上的真食:用腦決定飲食風景,吃出環境永續 《遜媽咪交換日記》《億萬年尺度的臺灣》《晨讀10分鐘:酷少年故事集》


OKAPI專欄【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


延伸閱讀

上下則文章

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

回文章列表

關閉

主題推薦

2024 春節特企 | 過年面對親戚壓力山大?這些文章帶你掙開束縛不被親情綑綁。

一年一度家人好不容易團聚,我卻感到壓力山大?OKAPI精選5篇文章帶你調適心態,沉穩應對家庭關係。

959 0

OSZAR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