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近未來觀照現代,將日本當代議題放諸將來,以地震創傷、移民隔閡、體制亂象鋪墊青春成長之痛,借架空的科幻世界嘲諷現實天災人禍。(圖/好威映象提供)
我發現將作品與事件當魔術方塊看,每次看就會有不同發現。
比方從人心來看那些回憶的流變,或從事件中鑽個小孔來看人性的切面,這對我來講都是生之樂趣,
它不見得會接近真相,但比較接近我人生想追的真理。
如果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說當個「合格的讀者」是重要的,那我們何妨一路當個找答案的人,
在找答案的過程中,它就是你自己的故事了。
※本文可能有劇透,請斟酌閱讀※ 這部電影以強大的感性之美征服了許多觀眾,反映了我們雖擁有了科技聖火,但精神文明卻是被壓抑成瓶中船般,未知與混亂因此正在我們眼前上演。故事中的體制亂象我們雖熟悉。但這部卻能拍出了近代並不受歡迎的感性力量。它傳達了青春正一隻隻活跳跳地被放淺塘中,因此才讓觀眾都想起了自由的海洋。
對《青春末世物語》的導演空音央第一次的印象是他導自己父親音樂會的紀錄片《坂本龍一:OPUS》,這是坂本龍一最後一次音樂會的紀錄。空音央專注地衰老的肉身如何面對技藝的考驗,不僅記錄了他父親的演奏,更大程度是拍出了藝術與時間的對話。一首名曲即便彈了千百次,但它在盛開與凋謝中同樣美好。
那時覺得空音央傳承了其父親對藝術的敏感度,讓藝術活生生地超越時間的方格,相對於短暫的人生。
而在《青春末世物語》裡他更展現了有如MV導演的輕盈美感,即便電影講述成長的鈍痛、政治的弄人、科技霸權、情感的懵懂初醒,但相對於濁世難以拔身的黏稠度,他拍出了青春期折翅的必然,以及以純粹對話複雜的超脫。
(圖/好威映象提供)
他的鏡頭如未標註的同學,許多幕是目送也是遣懷。故事鎖定在近未來,那時科技已嚴密監控校園,彷彿又回到傅柯的「規訓時代」──權力不再依靠暴力,而是用微觀的監控來控制。放在追求自由的青春期,勢必感受到更大的擦撞。於是他們企圖小打小鬧來衝撞體制,並藉由電子樂感受到自己內在活著的慾望。
空音央以完整傑出的配樂,重拍電子樂交錯古典樂,展現了歡騰、慾望與伴隨而來的寂寥與無助,如小動物渴望天空又撞上了籠子。幾個學生主角裡埋藏了感情的引線,導演將同志戀拍出草蛇灰線的情感,讓疾馳又漫長的青春,藉著愛情來摸索著自由。
(圖/好威映象提供)
同時幽默地讓其他同學在隱密處配音。在凡事都被迷音梗圖的時代,真實靠這樣的方式傳達。情感則靠情緒大量宣洩,但不能說的沉默都被捕捉,如同我們活在社群裡的人,情緒用語多如牛毛,但閉嘴的暗示卻如滿天飛鳥般難以言傳。
因這「近未來」實在太近了,我們同樣也習慣被演算監聽,我們與電影中的人也面對各種地震的預告與預言,未知感正在蔓延。而他們還沒長大,雖懂得歡笑與彼此取暖,但在高度崇尚秩序背後的瘋狂好比名畫「愚人船」一樣,社會開始充滿了排他的迷惘與恐慌。高中的他們也開始感受到自己階級與身分的被排他。想藉著思潮跟上層對話,奈何大人已被制度內化,即便心有餘也力不足,少年們等於在與高牆溝通著,同時又看到其他同學陸續變成高牆本身。
讓人想起1968年日本學運,大學生們為國家的自主性而奔走翹課,最後卻出現了內鬨。歷史被招魂般甦醒,空音央拍下奔跑的學生剪影、樹蔭下的表情,建築空間的死角與光,讓觀眾感到如夢般穿梭了自己成長的盲點,空音央以嫻熟的構圖完成了電影的催眠效果,招喚了不同年代的青春回憶。
(圖/好威映象提供)
而故事中最重要的悠多與小幸,兩人潛藏的情愫讓這部暗喻政治與體制的電影有了詩意。韓籍的小幸深受移民的歧視之苦,對於現狀有更多激憤,而看似自由無憂的悠多,後來被小幸與部分同學覺得他獨善其身、事不關己,多數人覺得沒有慷慨陳詞的他沒有長大。
但悠多這角色的人物設定才是故事的催化劑,總在追逐逸樂的他,卻有著清醒的悲傷,無論他無法告白的愛情,還是與高牆對話的結果,他都以一種往內在走的選擇相對了同學們對外抗議的潮流。有如村上春樹在《挪威的森林》裡主角的孤單,在看著密不透風的制度,青春在悠多這裡是進行式也是告別式,我們如在列車上雖往前看著,情感卻隨著車廂一步步往後走遠,目送著我們成人。
(圖/好威映象提供)
《青春末世物語》以校園畫面拍出了大量的擱置與沉默的情感,表面莽撞嘻笑的青春卻充滿了煞車痕,在那幾個主角同學的小日子中,以極微小的抗議與發炎般的憤怒不斷振翅與搞笑。這部算是這五年來最好的青春電影,尤其是最後一幕小幸與悠多際遇上雖然分道揚鑣了,但卻成為彼此的相互證明,那樣的一體兩面,比能否在一起的情感還要濃郁幾分。
這部電影以強大的感性之美征服了許多觀眾,反映了我們雖然擁有了科技的聖火,但精神文明卻是被壓抑成瓶中船般,成為一種過去的象徵,而擁有最高端的利器(如當時人類發現了火)也造成了野蠻的權力分配,這樣的未知與混亂正在我們眼前上演。然這些移民隔閡、體制亂象我們雖熟悉。但這部電影卻能拍出了近代不受歡迎的感性力量:幾個年輕人的懵懂與青春的可能性,同時拍出了「時間」這個主角,必然的離散,在漫長中疾馳的情感與渴望。我們看他們似籠中鳥,但藉由他們才能看到天空。
它拍出了青春的活跳跳與被放淺塘中,眼看他們就要變成彼此很像的大人,但在這之前,他們的青春被記錄下來,等於記錄了眾人都曾經在的海洋。
雖然在左派學生對話右翼的部分有些刻意,但無損於整體美學。這部對照我們如今也在十字路口的張惶時代,它傳達了純粹的情感,無論集體社會在左與右派間有沒附魔與陷入意識形態的僵化,但有些少年都仍在麥田裡奔跑著,有些真理仍在路上。
(圖/好威映象提供)
※本篇文章由作者個人創作授權刊登※
《青春末世物語》(Happyend)
坂本龍一之子空音央以影像為創作媒介,從近未來觀照現代,將日本當代議題放諸將來,以地震創傷、移民隔閡、體制亂象鋪墊青春成長之痛,借架空的科幻世界嘲諷現實天災人禍。此部為空音央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長片,入選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。
作者簡介
「你花最多時間的,終會變成你。」
──
音樂迷、電影痴,其實背後動機為嗜讀人性。娛樂線採訪與編輯資歷二十餘年,持續觀察電影與音樂;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,從事專欄筆耕。 曾任金曲獎流行類評審、金鐘獎評審、金馬獎評審、金音獎評審、中國時報娛樂周報十大國語流行專輯評審、海洋音樂祭評審、AMP 音樂推動者大獎評審。樂評、影評、散文書寫散見於報章雜誌如《中國時報》娛樂周報、《聯合報》、《GQ》、《幼獅文藝》,及「博客來 OKAPI」、「非常木蘭」、「書評書目」等網站,並於「鏡好聽」平台開設Podcast 節目《馬欣的療癒暗房》。
著有:散文集《看似很美,其實是壞掉的》、《邊緣人手記》、《階級病院》;影評集《當代寂寞考》、《反派的力量》、《長夜之光》、《看似很美,其實是壞掉的》。
回文章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