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當爸媽過了六十五歲》是一本很真實的書,它講的就是,對,當爸媽過了六十五歲你可能會遇到的事情,醫療、長照,財務和法律,都講到了,這本書算是一個讓人直面現實的機會,以前總覺得爸媽過了六十五歲正是退休享清福的年紀,但是老年生活其實跟任何年紀的生活一樣,充滿了挑戰性。
這本書沒什麼討論的空間,比如別的書可以信或不信、做或不做,但爸媽到了六十五歲就是到了六十五歲,老年就一定會到來,它已經來了,我們只能做最好的準備、最壞的打算,這本書其實看了有點心驚,不只是心驚父母會老,其實也隱隱地看到了自己的老後。
這本書恰恰是我們讀養生書的理由,人到中年,養生已不再是外觀上胖瘦氣色的追求,而是追求一個健康,健康到底是什麼?我從小到大也生過一些病,所以以我的經驗來說,健康就是沒有感覺,當然不是麻木的那種沒有感覺,而是在比如頭痛胃痛的時候,人會特別感覺到頭或胃的存在,特別地感受到身體的哪個部分。在痛、在癢、在發炎,健康就是身體四肢百骸可以如意使用,而沒有特別要注意它關照它的地方。
要達到這種看似簡單的健康,年輕時毫不費力的健康,其實需要大量的養生,養生的書籍很多而沒有一個單一的正確答案,醫師營養師們的說法往往有大大小小的不同,然而總是要小心自己攝取的食物,要適當的運動,也要維持愉快的心情,養生不是一個禮拜讀一本書,而是用一輩子來完成一件事,它不是一種一時的熱情,而是一種生活方式。
寫到生活方式我自己也有點心驚,因為以前年輕的時候都會說「時尚是一種生活方式」,彷彿時尚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似的,事實上在健康跟年齡的跟前時尚只是一個調劑身心的娛樂。生活方式其實是非常重要的,你吃什麼喝什麼,動哪裡,才是真正的「生活方式」。
生活生活,我們只想到生和活,但其實更應該存在心裡的念頭是生老病死,生只是四分之一,要考慮到老與死,才是完整一生,當爸媽過了六十五歲的讀者,大多自己也三四十了,正是開始與年輕說再見的時候,與年輕說再見是不可逆轉的也無法避免,但是這再見,是說的濃厚長久還是嘎然而止,其中的關鍵就在養生,養生養的,正是人生來到後半場時的資本,人沒有與時間討價還價的力量,只能多累積一點本錢,而那個本錢,就是養生。
《當爸媽過了六十五歲》裡面,只有小部分在講老年人的健康,還有很大的部分其實是在講法律與規則,從申請巴氏量表到遺囑規劃,我讀出了一點生之淒涼,爸媽這個存在對我來說無比重要,一想到可能會失去他們我就六神無主。
我很喜歡這本書實事求是,不恐嚇也不安慰的直白語氣,這是一本面對年老的工具書,不管是爸媽的,或是自己的。
01.個人意見:「從前我覺得養生婆婆媽媽,繚繞著枸杞和紅棗的氣味,現在倒覺得那氣味親切且重要。」
02.個人意見讀楊定一《療癒的飲食與斷食》:「像這種不追求痛苦的態度我個人極為激賞。」
03.個人意見:「喝不喝西芹汁,是個人自由的決定,養生有時走得太遠,就會進入玄學的領域。」
04.個人意見:「宋晏仁醫師這本書就像某種白馬王子,這是我見過最有童話故事意味的書寫。」
05.個人意見:「麩質的真正影響也許在我們這代不會被真正發掘,我們只能像瞎子摸象一樣。」
06.個人意見讀陳月卿《時時刻刻微養生》:「本書雖然書名有個微字,但是一點也不微,談的是人生的大題目──你想怎麼活。」
07.個人意見:「成功的養生書寫作,必須要帶有那種『你做了高興才最有用』的態度。」
08.個人意見讀《當爸媽過了六十五歲》:「養生養的,正是人生來到後半場時的資本。」
按下方作者追蹤按鈕(須登入),更新通知不漏讀!
作者簡介
「年輕時失戀,可以徹夜飲酒或奔入雨中,中年失戀不能做這些,因為會頭風發作。」
───
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,以藝術投資為興趣,時尚評論部落格「個人意見」格主。著有《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》《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指南》《個人意見之愛情寶鑑》以及《個人意見之完美的任性》。
回文章列表